深圳通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银行风险专家:对经济前景乐观 仅信贷风险小幅上升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发布时间:2014-10-22

近日,近期监管对100多家银行的风险管理专家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记者获得的《2014年三季度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专家问卷调查报告》(下称《调查报告》)显示,银行对经济前景的判断较为乐观,74%的银行认为当前货币政策松紧适度,6成银行建议下个季度货币政策应“小幅放松”;对于货币政策调控方式,68%的银行建议“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流动性投放”,建议“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下调基准利率”的银行占比分别为48%和19%。

 

  据记者了解,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对象包括1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首席风险官或副行长。

 

  “报告基本能反映银行当下经营状况,可以体现宏观经济和银行经营的发展趋势;不过信贷风险问题,涉及的区域范围比较广,而各地的风险差别非常大,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趋势。”一位参与问卷调研的城商行首席风险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据记者了解,各家银行普遍关注的几大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好结构性改革与稳定增长的关系;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银行业信用风险增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发展转型、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能过剩行业风险不断暴露,去产能化、去杠杆化对经济运行产生持续影响;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信贷风险值得关注;地方政府债务偿付风险不断上升;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潜在风险;企业互联互保、担保圈引发风险传染。

 

  多数反映信贷风险“小幅上升”

 

  知情人士透露,《调查报告》显示,88%的银行反映当前银行业总体风险小幅上升,较上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9%的银行认为总体风险“不变”;风险上升主要来自银行业信用风险,此外反映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上升的银行也较多,而反映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银行有所减少。

 

  “去年下半年以来,信贷风险上升已经很明显,银行业对这个判断非常清楚。从地区来看,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区风险问题比较严重,而且逐步在向山东、广东等其他沿海地区和山西、内蒙古等中西部地区扩散;从行业来看,房地产、钢铁、煤炭产能过剩行业以及大宗商品贸易融资行业信用风险比较突出,不仅是这些行业,与这些行业相关的上下游的风险也逐渐暴露;部分过度融资企业风险也开始暴露,但可能是个案。”一位股份制银行公司金融部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不过目前风险可控。

 

  66%的银行认为房地产开发贷款信用风险上升,较上季度下降4个百分点,表现明显的地区包括前期房地产泡沫较大的地区,前期过度开发、库存压力较大但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四线城市,以及一线城市远郊区域以及部分发展不完善的城市新区或产业园区。

 

  41%的银行反映三季度平台贷款风险“小幅上升”,低于反映平台贷款“不变”的银行(46%),平台贷信用风险上升明显主要集中于部分欠发达地区和县级以下低层级平台信贷,负债率偏高、财政实力弱、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的地方平台。

 

  “信贷风险上升主要与经济结构调整有关,国内许多产业正在进行从低端向中端调整,也在向高端产业迈进,低端制造业将会逐渐消失和转移,银行坏账主要来自这些低端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上述股份制银行公司金融部人士称。

 

  据记者了解,银监会法规部要求各地银监局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质押融资业务进行调研,摸底质押融资业务风险。

 

  “当前风险暴露是在预期之内的,而且肯定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在当前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下,银行对不良率的容忍度已经大幅提高了。”上述股份制银行公司金融部负责人表示。

 

  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 9月份在2014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上,强调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必须大力化解信用风险的同时,也要求银行盘活存量,不断拓展处置渠道,加强并购整合与重组清收,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截至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944亿,较上季度末增加483亿;不良贷款率1.08%,较上季度末上升0.04个百分点。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管张兴荣认为,和全球水平相比,中国的不良贷款率是比较低的。2013年发达国家平均不良贷款率是5.1%,金砖国家平均是3.5%,不应对中国的不良贷款率过度解读。

 

  “但银行业压力很大,说明大家都意识风险到来了,但只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应该让风险适度释放,以化解前期积累的问题。尤其应该让市场发挥作用,如果政策不干预,2-3年内基本能消化完,一旦政策干预,风险化解的周期将会被拖长。”上述股份制银行公司金融部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现在行业整合的政策并不是很快,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方向还不是特别清晰,很多明显该淘汰的企业还是靠政策和银行贷款勉强维系。”

 

  信贷政策适时调整

 

  在行业风险上升的背景下,银行信贷方向也发生了调整。《调查报告》显示,66%的银行维持公司类信贷政策不变,但仍有29%的银行反映已收紧公司类信贷政策。

 

  “一些银行收紧信贷的主要原因是预期经济下行风险的前景不确定性增强,尤其是看淡房地产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贷款抵押品风险也在上升,部分银行的风险容忍度降低。”上述参与问卷调研的城商行首席风险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公司类贷款需求也有所减弱,其中25%的银行反映贷款需求下降,较上季度上升2个百分点;贷款需求减弱主要表现为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47%的城商行和57%的农商行反映公司类贷款需求上升。企业贷款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看不清市场前景,暂缓投资”。

 

  在个人贷款方面,多数银行反映第三季度信贷政策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分类而言,分别有42%和29%的银行反映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需求有所上升,市场需求旺盛。

 

  “很多人说融资需求在下降,那是指大型企业。这几年,小微企业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的需求都很大,只是银行没有额度。这类贷款需要银行做出标准化的产品,针对性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市场潜力非常大,中小银行的信贷资源普遍都往这类贷款倾斜。”上述城商行首席风险官表示。

 

  一位股份制银行计财部负责人表示,在公司类信贷风险上升后,许多银行开始调整新增信贷结构,把更多的额度投向小微企业或个人贷款。

 

  《调查报告》显示,银行普遍认为下阶段将重点推进的业务包括:小微企业存贷款业务、理财业务、个人存贷款业务、同业业务和金融市场投资。

 

  在房地产贷款业务上,如前所述,银行对开发贷款普遍收紧。25%的银行反映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需求下降,33%银行反映第三季度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投放增长明显放缓或出现负增长;在个人房贷授信额度情况上,选择目前“授信额度紧张”和“授信额度宽松”的银行分别占27%和21%,其中近六成农商行反映目前房贷授信额度紧张;34%的银行反映个人首套房按揭贷款利率主要集中在基准利率至上浮10%区间。

 

  不过,央行 、银监会9月30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的房地产新政,上述问卷调查由于时间原因应未能反映最新情况。

 

  据记者了解,在房地产新政颁布后,近日部分银行开始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部分银行部分地区贷款利率已出现低于基准利率。

 

  不过一些银行个贷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小微企业的不良率有上升的趋势,体现在个人经营性贷款或者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略有上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由于各地分行反馈小企业信贷风险上半年集中暴露,招商银行近期把年初计划的新增700亿小企业贷款额度下调至500亿,下半年将提高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投入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