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通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季度观点:2023年一季度行情回顾及未来展望

文章来源:通和投研发布时间:2023-04-14

季度行情回顾:

2023一季度沪深300指数从3871.63变动4050.93,变动4.63%;中证500指数从5864.47变动至6339.82,变动幅度为8.11%;上证50指数从2635.25变动2661.92变动幅度为1.01%。

一季度市场整体呈震荡上行趋势,随着疫情影响逐渐结束,线下经济活动恢复,1月份指数强势上扬;2月业绩、政策真空期,指数震荡反复;3月份,两会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GDP增长5%的目标,新增城镇就业1,200万人,对比此前市场预期偏稳健,另外随着美联储快速加息,美国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等多家欧美银行出现危机,综合指数逐渐走弱,结构性机会主要来源于ChatGPT 4.0发布后,国内对人工智能软件、硬件、应用等积极炒作,引爆整个TMT行业,此外电信三巨头为代表的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背景下的国企,央企走势也相对强劲。综合来看一季度A市场仍然呈现存量博弈特征,增量资金不足,结构性行情明显,TMT,央企国企走强的同时其他板块持续失血。行业方面计算机、传媒、通信、电子等板块涨幅居前,房地产、消费者服务、银行、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表现偏弱。

宏观经济方面,2023年1-2月份中国出口金额按美元计价同比-6.8%,1-2月社零同比为3.5%,除汽车外社零增速达到5.0%。短期外需承压,内需复苏还需时间。

房地产领域,2023年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3.6%,一线城市房地产成交面积已经高于2019-2022年同期水平,二线城市接近疫情前的水平,三、线城市仍远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房地产恢复呈结构性分化。投资端,2023年2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5.7%,边际改善幅度小于销售端,商品房待售面积累计同比从10.5%上升至 14.9%,未来地产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

未来展望:

3月全球制造业PMI为49.6%,较上月再度下滑。我国制造业PMI为51.9%,环比上月下降0.7pct,仍高于临界点,全球制造业呈现“中国复苏,新兴市场扩张,美国收缩,欧洲疲软”的特征,后续持续跟踪我国工业生产的复苏节奏。

自去年11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首次提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后,央企、国企整体估值有所抬高。今年以来,新一轮国企改革政策密集部署,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推进步伐加快:1月国资委提出“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2月证监会会议指出逐步完善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估值定价逻辑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国企价值重估这条中长期投资主线的逻辑逐渐明朗。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一带一路建设过往为我国建筑企业带来可观业务增量,近期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人民币加速国际化,一带一路投融资模式预计会有所转变,有利于中国基建走向全球,后续有望实现ROE修复与现金流改善。

ChatGPT为代表的AIGC技术问世,展现出来极快的技术迭代能力和极强的产业延展与渗透能力,市场认知也从纯主题炒作转变为可能有极大量级的配置型机会,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还可能朝着有足够大资金容载量的赛道级机会演化,这种短时间内的认知变化和扩散,叠加季末机构调仓,使得TMT板块成交额占比已经到了2013年以来最高水平,短期热度到达极值,后续虹吸效应预计会逐渐减弱。从中长期维度来看,数字经济政策持续颁布,产业数字化转型已成阶段性共识,接下来数字经济方向可能会有所分化,上游芯片、云计算基础设施,运营商等有基本面支撑的细分领域行情可能更持续。

市场步入一季报的密集披露期,投资者对业绩驱动型个股的关注度开始提升,经济恢复节奏和结构预计会有所分化,需要评估各行业的景气趋势,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新能源等方向仍然可能是性价比较高的配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