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年观点:2023年半年度行情回顾及未来展望
文章来源:通和投研发布时间:2023-07-14
上半年行情回顾:
2023年上半年沪深300指数从3871.63变动至3842.45,变动幅度为-0.75%;中证500指数从5864.47变动至5998.73变动幅度为2.29%;上证50指数从2635.25变动至2492.1,变动幅度为-5.43%。
上半年市场持续存量博弈,反映在指数上先升后降。1月份市场延续去年疫情放开后的上涨趋势,北上资金净流入1400亿,创历史新高;2月份处于业绩真空期,因中国流浪气球被美国击落引发双方一系列政策反制,中美关系恶化,指数有所震荡;3月份两会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的GDP目标,新增城镇就业1200万人,较此前市场预期偏低,另外随着美联储快速加息,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等多家欧美银行出现危机,综合指数逐渐走弱,结构性机会主要来源于ChatGPT 4.0发布后,国内对人工智能软件、硬件、应用等炒作,此外以电信三巨头为代表的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口号下的国、央企走势也相对强劲。
4月份经济拐点出现,复苏势头急转直下,国内制造业PMI下滑到49.2,重回收缩区间,消费端CPI数据也呈环比下降趋势,根据上市公司一季报,一季度全A股营收同比增1.79%,净利润同比增2.05%,扣除大金融和石油石化板块后,净利润同比增速-5.89%,个股增收不增利情况较为普遍。从板块角度看,主板单季度净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创业板维持正增长但增速回落,半导体为代表的科创板净利润增速同比接近腰斩,股价也跌幅较大。5月随着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经历一波快速贬值,外资流出压力剧增;与此同时,基金发行持续低迷,两融资金下滑,资金面缺乏增量,以大股东减持为代表的的产业资本流出加剧了市场的压力,市场流动性进入收缩状态。6月人民币延续此前贬值趋势,单月贬值幅度达到2%以上,美联储预计年内继续加息两次,短期难回降息通道,央行下调LPR10BP,加速了人民币贬值。6月制造业PMI为49,继续萎缩,指数也相应的不断回调。
未来展望:
宏观因素的变化主导了上半年市场行情的演绎,而中美关系,是当下最重要的宏观因素之一。尽管布林肯,耶伦等美国高官员接连访华,试图“修复”双边关系,但是美国一方面表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诺不脱钩,一方面对台军售,怂恿日本,荷兰对我半导体产业围追堵截。针对美方的反复无常,中国领导层在经济上保持开放态度,在政治上表现强硬,在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绝不让步。当前中美竞争的主要是时间,中国希望用最短时间突破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的卡脖子行业,实现自主可控,自主循环,而美国希望尽快在中国之外重建产业链。短期我们还需要美国的技术,美国还需要我们的低成本,快速脱钩双方都难以承受,但长期看脱钩趋势难改,一旦美国在底线问题有所突破,可能短时间内对股市产生冲击。
房地产是国内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关系到土地出让,地方债和城投,也关系到民间消费,银行信贷等,其自身产业链涉及水泥,钢铁,设计等许多行业。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土地成交额9027.88亿,较去年同比下降31.24%,成交规划建筑面积15438.32万平方米,同比下跌37.43%,环比去年下半年更是下降近七成;百强房企上半年销售总额3.57万亿,同比微增0.1%,且增速逐月下滑。消费复苏不及预期,跟房地产市场复苏缓慢有很大的关系。当前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40平,人口拐点也已经来临,新增需求更多是在人口不断流入的一二线大城市,以及对更高品质住房的改善需求,与此同时,经过2016年棚改和2020年疫情两波价格上涨,许多城市的房价都积累了泡沫,很难通过刺激进一步上涨。决策层近一段时间对地产的态度比较明确,坚持房住不炒,坚持不再进一步刺激房地产市场产生更大泡沫,这是当下每个投资人必须认识和接受的事实,同时也要相信政府具有底线思维,房地产崩盘的可能性不大,大概率以时间换空间,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消化过去的泡沫,短时间内的阵痛难以避免。
进出口数据是中国产品竞争力的直观表现。过去三年疫情,中国供应链在封控政策下体现了相对优势,进出口数据稳重有升。今年以来,进出口数据基本延续了此前三年的强势,但5月份进出口数据开始出现同比6.2%的下降。单月数据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我们也要看到中美关系恶化背景下的产业链转移持续发生;富士康正在将生产线转向印度,特斯拉鼓励中国供应商在墨西哥建设工厂,越南逐渐取代中国在成衣制造行业的地位;此外,欧美经济在加息背景下逐渐放缓,需求也逐步下滑。下一阶段的进出口数据或许难以单独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好的一面是我们的产业链结构升级正逐步体现,出口数据中机电产品,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产品占比正逐渐提高。
外有中美脱钩背景下的产业转移,内有地产不景气为代表的的消费低迷,进出口前景难料,当前的宏观环境并不支持大行情的演绎。虽然整体估值水平不高,但过去几年持续不断的结构性行情,使得部分行业和个股也积累了较高的估值泡沫,预计下半年市场会逐渐寻底筑底,估值水平逐渐平衡,短期的消息刺激可能会酝酿出部分题材的脉冲机会,但中长期继续看好新能源,以及专精特新的进口替代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