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通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中美贸易战开始攻守易位

文章来源:通和投研发布时间:2025-10-17

2025年10月,中美贸易战再度迎来新一轮升级,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特征与态势。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平台宣布,美国将自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额外关税,这一措施将叠加在现有关税基础上,使总关税水平达到130%或更高。此举标志着自2025年4月以来中美关税战的进一步升级,当时双方曾经历了从34%到84%再到125%的"对等关税"较量。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的反制策略已从最初的同步对等反制,发展为更加精准、多元且具有不对称性的打击手段,深刻反映了双方在贸易战中地位的转变。

本轮贸易冲突的新态势不仅体现在关税层面,更表现在双方采取的措施性质上。美国在传统的关税武器之外,进一步强化了对华科技出口管制。2025年3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一次性将54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重点针对人工智能、超算、航空、核能等领域。五月底,美国更宣布对EDA软件实施出口管制,试图从芯片设计的源头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此外,美国还收紧了对中国商用飞机C919的LEAP-1C引擎及相关零部件的出口,直接威胁到中国大飞机产业化的进程。这些措施集中体现了美国对华遏制策略的转变——从全面关税对抗转向更具选择性的"小院高墙"策略,瞄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关键环节实施精准打击。
面对美国的强势进攻,中国的反应则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战略定力与反击能力。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连续发布六份公告,宣布对超硬材料、稀土设备、中重稀土、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及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同时,中国将14家外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并对美国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对高通公司进行反垄断立案调查。这些措施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精准打击了美国经济的敏感神经——稀土资源关乎美国军工与高科技产业命脉,关键矿物质料直接影响美国新能源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冲突的时机选择也颇具深意。中美双方设定的关税生效时间均在10月底APEC峰会之后,表明双方并未完全关闭谈判窗口。特朗普在宣布加征关税后,态度也出现了反复,其财政部长贝森特随即表示可能暂缓实施新关税,以便为两国领导人会晤留出空间。这种"边打边谈"的模式,已成为中美贸易博弈的常态,但双方的地位和策略已发生显著变化。攻守异位的具体表现中美贸易战的攻守异位首先体现在贸易结构的转变上。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25年10月13日发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出口19.95万亿元,增长7.1%。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减少27%,而对欧盟、东盟和非洲的出口则分别同比增长14.1%、15.6%和56.4%。这一减一增之间,清晰勾勒出中国贸易格局的多元化趋势,以及美国市场对中国外贸重要性相对下降的现状。中国外贸"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局面逐渐形成,对美贸易依赖显著降低,在贸易战中赢得了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与此相对应,中国在贸易反制手段上也实现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早期的贸易战中,中国的反制措施主要以对等加征关税为主,力求在征税规模和范围上与美方保持平衡。而本轮交锋中,中国的反制更加聚焦于关键领域,发挥中国在某些战略资源领域的垄断优势。以稀土为例,中国在全球稀土开采、分离及冶炼环节占据着垄断性控制权,而稀土作为"工业维生素",是制造高性能永磁体的核心材料,广泛应用于军事、冶金、石油化工等领域。中国对稀土物项及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击中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七寸",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因稀土短缺已推迟F-35升级项目,雷神导弹生产也陷入停滞。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贸易战中的反制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不再局限于被动应对,而是采取了"后发制人"的战略,通过精准反制与主动出击回应美方的无理行径。中国的反制措施涵盖了农产品进口调控、稀土出口管理、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审查、气候合作条件化等多个层面。这些措施并非简单的报复性反应,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战略应对,既打击了美国的痛点,又避免了全面对抗的风险。例如,中国在实施稀土出口管制的同时,巧妙地对美国三大车厂(通用、福特和斯特兰蒂斯)开放了临时稀土出口许可证,既缓解了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压力,又展示了其对稀土流动性的绝对控制力。这种收放自如的反制策略,彰显了中国在贸易战中日益增强的自信与智慧。美国则在贸易战中逐渐显露出战略被动态势。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成本"几乎100%转嫁给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导致2024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达1.2万亿美元,连续4年保持在万亿规模以上。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打压也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加速了中国技术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国已实现国产14nm芯片量产,在新能源、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形成了"非对称竞争"优势。更有意味的是,美国在推行对华遏制政策的同时,自身经济却深受其害——48%的在华美企强烈要求取消对华关税,美国农业、零售业等行业反对声浪持续高涨。这些事实共同表明,美国在贸易战中的攻势已难以维系,正逐步陷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之中。                                     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逐渐赢得战略主动权,其背后是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支撑。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功实施。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通过深入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拓展"一带一路"朋友圈,加速自贸区建设,大幅降低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从数据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占比的显著下降与对新兴市场出口的快速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多元化格局使中国在面对美国关税打压时,拥有了更强的抗压能力和反击底气。中国在贸易战中赢得主动权的另一关键因素是其内需市场的持续扩张与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是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地位使中国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反制效果。同时,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不断提升的科技自主能力,构成了中国"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战略定力的坚实基础。正如商务部发言人明确指出:"关于关税战、贸易战,中方立场是一贯的。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这种战略定力使中国能在贸易战中保持冷静,避免被情绪带偏,始终以理性、精准的方式应对美国的挑衅。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突破,有效抵消了美国技术封锁的影响。面对美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超算等领域的围堵,中国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培育自主产业链,成功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除了前述的14nm芯片量产外,在新能源、量子通信、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中国也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成果。这些成就证明,美国的科技封锁不仅未能遏制中国发展,反而加速了中国的技术突破,推动中国在更高层次上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中国在贸易战中的战略主动,还得益于其多边主义外交的持续推进。与美国单边主义、"美国优先"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始终坚持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积极参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坚持举办进博会、链博会、消博会等国际性展会。这些举措使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广泛信任,成为多边贸易体系的坚定捍卫者。当美国不断滥用长臂管辖、次级制裁等工具,不断削弱其国际信誉与凝聚力时,中国则通过扩大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制度型开放,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这种国际形象的鲜明对比,使中国在贸易战的国际舆论战场上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从更深层次看,中国在贸易战中战略主动权的赢得,反映了双方对全球化本质理解的差异。美国试图用上世纪冷战思维来应对21世纪的经济互联世界,强行推动"脱钩断链",注定难以奏效。而中国则深刻认识到,全球化时代的供应链、生产链早已深度交织,任何试图割裂全球产业链的行为都会导致自我伤害。正如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不能一边要求中国市场为你创造利润,一边又试图将其排除在全球体系之外。"这种对全球化本质的准确把握,使中国的贸易战略更加符合历史潮流和世界大势,从而在长期博弈中占据优势。
展望中美贸易战的未来走向,短期内双方仍将处于边打边谈的胶着状态。专家评估认为,"美国与中国紧张经贸关系的新周期,伴随着以牙还牙式的回应措施升级,可能会持续数月"。10月底的APEC峰会和11月的G20峰会将成为双方再度试探、博弈的重要舞台。从策略上看,美国在谈判前主动制造"摩擦升温"以增加谈判筹码,已成为一种惯用手段。因此,不排除美国在领导人会晤前继续放出强硬言论,甚至推出新的限制措施的可能性。然而,多项迹象表明,中美双方并未关闭谈判大门,而是为对方留出了一定的回旋空间。一方面,中美本轮宣布的关税措施都设定在10月底APEC峰会之后生效;另一方面,特朗普在宣布加征100%关税后,态度也出现了反复,其财政部长贝森特随即表示可能暂缓实施新关税。这种"临阵退缩"的模式在特朗普的谈判策略中反复出现,被市场称为"TACO交易(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 Trade)"逻辑。因此,本次贸易战的升级仍然只是中美贸易战过程中的小插曲,并非终章,双方相互抛出筹码和走向谈判仍然是大方向。
从长期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将呈现常态化、复杂化的趋势。美国对华战略定位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的共识已跨越两党和多个政府任期。因此,无论短期谈判结果如何,美国对华的科技遏制、产业竞争和价值观打压都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持续存在。不同的是,随着中美实力对比的持续变化和各自内部状况的调整,两国博弈的焦点和方式也将不断演变。美国可能会更加聚焦于高科技领域的遏制,通过"小院高墙"策略,针对特定关键技术领域设置极高壁垒。同时,美国还将继续推动供应链的"去中国化",通过与盟友合作,构建排除中国的替代供应链体系。面对这一趋势,中国的应对之策将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速科技创新,推动市场多元化。一方面,中国将通过加强自主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另一方面,中国还将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签署更多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深化与欧盟、东盟、非洲、拉美等地区的经贸合作。与此同时,中国还将持续扩大内需,完善国内大循环,减少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这些措施将共同构筑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战的战略体系,使中国在长期博弈中保持主动。值得注意的是,中美贸易战的长期化也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次警告,长期贸易分裂可能导致全球GDP损失高达7%。联合国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曾因美国贸易战下调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0.3个百分点。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双方的贸易摩擦不仅影响彼此,还将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传导至全球,迫使各国调整产业布局和贸易流向,甚至可能导致全球经济体系出现碎片化、区块化的风险。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坚持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立场,将为全球贸易秩序的稳定提供重要支撑。
中美贸易战经历多轮交锋,已呈现出明显的攻守异位趋势。美国从贸易战的发起者和进攻者,逐渐陷入战略被动的困境;而中国则从最初的防守应对,逐步转向战略主动,展现出日益增强的反制能力和战略智慧。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双方的经济结构、战略选择和治理能力共同决定的。中国的市场多元化成果、内需市场扩张、科技自主突破和多边外交推进,共同构筑了其在贸易战中的战略优势,使美国单边主义、霸权思维的贸易政策难以奏效。中美贸易战的攻守易位提供了深刻启示。首先,经济全球化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任何试图通过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终将适得其反。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非但没有通过关税战解决,反而连续4年保持万亿规模以上,充分说明在全球产业链深度交织的今天,贸易保护主义无法解决结构性贸易失衡问题。其次,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仍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正确路径。中国通过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信任,而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则日益失去人心。对于中国而言,贸易战攻守异位的背后,最关键的因素是办好自己的事的能力。中国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培育内需,不断提升自身经济韧性和竞争力,这是其在贸易战中赢得主动的根本保证。未来,中国应继续坚持这一方向,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在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中保持战略定力,既不随美方节奏起舞,也不放弃任何合作的可能,始终秉持"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原则立场。
总之,中美贸易战是一场长期博弈,目前的攻守易位仅是这一进程的阶段性表现。随着两国实力的进一步消长和全球格局的持续演化,双方博弈的形式和内容还将不断调整。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霸权逻辑和零和思维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行径终将被历史所抛弃,基于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新范式才符合时代潮流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